苏轼的介绍
1、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(1037年1月8日)出生于眉州眉山。嘉祐元年(1056年),苏轼首次出川赴京,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。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、十九岁的苏辙,自偏僻的西蜀地区,沿江东下,于嘉祐二年(1057年)进京应试。嘉祐六年(1061年),苏轼应中制科考试,授大理评事。
2、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、书画家。以下是关于苏轼的详细介绍:基本信息:苏轼生于1037年,卒于1101年。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。家庭背景:他与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并称“三苏”,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。文学成就:散文: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其散文作品风格独特,议论纵横,笔力雄健。
3、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,四川眉州青神人,年轻貌美,知书达礼,16岁嫁给苏轼。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,有“幕后听言”的故事。苏轼为人旷达,待人接物相对疏忽,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,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。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。
苏轼的个人资料
苏轼的个人资料介绍如下:苏轼(1037年-1101年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、坡仙。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栾城,北宋文学家,书法家、画家,历史治水名人。父为苏洵,弟为苏辙,父子三人并称“三苏”。
宋神宗(1084年元丰七年),苏轼离开黄州,奉诏赴汝州就任。由于长途跋涉,旅途劳顿,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。汝州路途遥远,且路费已尽,再加上丧子之痛,苏轼便上书朝廷,请求暂时不去汝州,先到常州居住,后被批准。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,神宗驾崩。 年幼的哲宗即位,高太后听政,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,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。
苏轼散文著述宏富,与韩愈、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。文章风格平易流畅,豪放自如。释德洪《跋东坡(左忄右允)池录》说:“其文涣然如水之质,漫衍浩荡,则其波亦自然成文。”苏轼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 苏轼致力提拔后进,黄庭坚、秦观等均出其门下。
苏轼(1037-1101)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山 (今四川眉山县) 人。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,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,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,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,仕途生涯十分坎坷。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,嘉佑二年进士,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,礼部尚书。
苏轼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 。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栾城,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。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
苏轼(1037年1月8日-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“东坡居士”,世人称其为“苏东坡”。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画家、诗人,美食家,豪放派词人代表。苏轼是苏洵的长子,嘉佑二年(1057年)与弟苏辙同登进士。
梅花十绝原文及翻译
1、梅花十绝原文及翻译如下:原文: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作者:苏轼 一枝风物便清和,看尽千林未觉多。结习已空从著袂,不须天女问云何。个人资料:苏轼(1037年1月8日—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,自号道人,世称苏仙。宋代重要的文学家,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。
2、一枝风物便清和,看尽千林未觉多。结习已空从著袂,不须天女问云何。 天教桃李作舆台,故遣寒梅第一开。凭仗幽人收艾纳,国香和雨盯洞入青苔。 白发思家万里回,小轩临水为花开。故应剩作诗千首,知是多情得得来。 人去残英满酒樽,不堪细雨湿黄昏。
3、世间无物可谈空,开落荣枯实理同。百树好花一编易,主人立处俨当中。《和虞永康梅花十绝句》魏了翁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 《和虞永康梅花十绝句》是宋代文学家魏了翁创作的一首诗词。这首诗以梅花为题材,通过描绘梅花的开放、凋谢和生命的无常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境遇的深刻思考。
4、林下水边时一见,相逢颇恨几年迟。《和虞永康梅花十绝句》魏了翁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《和虞永康梅花十绝句》是宋代文学家魏了翁创作的一首诗词。这首诗以梅花为主题,表现了梅花的坚强与孤高,以及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友情的思念之情。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:不随妖艳竞花期,叶落惟存老树枝。
5、中文译文:竹与梅花相并枝,月明还见影参差。捻梅细比新诗看,酷似梅花太瘦时。诗意:这首诗以竹和梅花为主题,描绘了竹枝与梅花共同生长的景象。在明亮的月光下,可以看到竹影和梅花的影子交错交融。诗人以细腻的手法捻取梅花,将其与新鲜的诗篇相比较,仿佛梅花在极度消瘦的时候。
6、《次韵吴伯庸竹间梅花十绝》释绍嵩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《次韵吴伯庸竹间梅花十绝》是宋代释绍嵩创作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中文译文:一片修竹映疏花,穿过竹林微吟走。碧溪更美深院静,月光照耀檐牙斗。诗意:这首诗以竹林和梅花为主题,描绘了一幅在竹间欣赏梅花的景象。
苏轼简介,苏轼简介
苏轼,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、书画家、词人、诗人及美食家,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。以下是其详细的个人简介:基本信息: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,卒于1101年8月24日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“东坡居士”,世人常称其为“苏东坡”。他出生于眉州,祖籍栾城。
苏轼,生活在北宋时期的文学家、书画家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,出身于眉州眉山(现今四川省眉山市)。他是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,与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并称为“三苏”。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,苏轼的文学成就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。苏轼的诗歌作品与黄庭坚齐名,被后世称为“苏黄”。
苏轼极具灵心慧眼,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。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、旷达的态度,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。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、愤懑、消沉的一面,如在黄州作的《寒食雨二首》,写“空疱煮寒菜,破灶烧湿苇”的生活困境和“君门深九重,坟墓在万里”的心态,语极沉痛。
苏轼个人资料
1、苏轼的个人资料介绍如下苏实个人资料:苏轼(1037年-1101年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、坡仙。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栾城,北宋文学家,书法家、画家,历史治水名人。父为苏洵,弟为苏辙,父子三人并称“三苏”。
2、出狱以后,苏轼被降职为黄州(今湖北黄冈市)团练副使(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)。这个职位相当低微,并无实权,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,苏轼到任后,心情郁闷,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,写下苏实个人资料了《赤壁赋》、《后赤壁赋》和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等千古名作,以此来寄托苏实个人资料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。
3、苏轼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 苏轼致力提拔后进,黄庭坚、秦观等均出其门下。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,其诗内容广阔,风格多样,而以豪放为主,笔力纵横,穷极变幻,具有浪漫主义色彩,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。
4、个人资料苏实个人资料:苏轼(1037年1月8日—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,自号道人,世称苏仙。宋代重要的文学家,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。汉族,北宋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。宋仁宗嘉祐(1056—1063)年间进士。
苏轼和杨万里的个人资料是什么?
基本信息:杨万里,字廷秀,号诚斋先生,吉州吉水人。绍兴二十四年进士。仕途经历:曾任赣州司户参军、中枢舍人等职,仕途生涯也十分坎坷,曾调任永州零陵县丞等地。高宗朝时,因政治原因仕途多有波折。文学成就:南宋著名诗人,世称诚斋先生,其诗歌作品丰富,风格独特。
杨万里(1127~1206) 南宋诗人。字廷秀。吉州吉水(今属江西)人。绍兴二十四年(1154)进士,授赣州司户参军,继而调任永州零陵(今属湖南)县丞。此时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,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,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,世称诚斋先生。
苏轼 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
苏轼和杨万里的简介:苏轼 嘉祐二年,苏轼进士及第。宋神宗时在凤翔、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职。元丰三年,因乌台诗案”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、侍读学士、礼部尚书等职,并出知杭州、颍州、扬州、定州等地,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、儋州。
发表评论
2025-10-19 02:50:26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9:37:47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1:23:37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7:44:25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4:42:01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11:41:44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11:53:47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11:53:35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1:21:55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11:21:52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0:57:05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10:35:42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6:34:27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10:25:50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5:00:41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8:43:15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8:48:47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10:43:35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8:41:20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11:50:27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0:30:42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3:34:35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9:25:13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2:39:45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1:08:12 · 来自回复
2025-10-19 06:21:24 · 来自回复